2009年9月11日

當年香港 今日上海?

「十一」國慶在即,本月餘下時間將探討一下中國古今。上次比較過當年(十年半前)美國與今日日本後,今次比較兩個中國城市──香港與上海。這個課題其實早在心中,只是太過空泛而不知從何入手,直至連續幾星期到大學圖書館找尋靈感、搜集數據後,今次才敢落筆。提起香港與上海,人皆想到誰將成為國際金融中心;但暫時姑且先從宏觀入手,比較一下兩地當年今日有哪方面相似之處。之後若有靈感,才回看誰奪國金。

恒指上證相似

歷史這話兒,相像起來真的教人震驚。繼相差十年半的美股日股可似足三十年後,原來相隔二十年的恒生指數與上證綜指也像樣得離奇。對數全圖可以突顯往年上落,觀圖可見,兩地相距剛剛二十年的大牛大熊幾近一致【圖一】。即使指數本身在比例上無法讓我們一窺全豹,但從1993年A股暴跌對應恒指1973年股災、到2007年A股「冧市」對應本港1987年股災、以至近期A股調整對應1989年六四跌市,全皆相隔二十年【圖二】。巧合?不會吧。

談論經濟,當然要從GDP入手。雖然在下甚為抗拒大陸的劣質數據,但要分析,亦無奈要用。以下所用全是官方數據。鑒於兩地人口有異,故最能比較高下的是人均GDP,可惜沒有實質而只有名義數字,但亦無傷大雅。將數字化作美元於同一縱軸比較,可見上海似乎確是二十年前的香港【圖三】。要看實質GDP,則只有增長數據,但可及至六十年前。圖中可見,兩者大體相似,儘管1993至2008年的上海比1973至1988年的香港表現略好【圖四】。要是相隔二十年翻版的話,上海往後的趨勢似乎是人均經濟繼續增長,但卻無可避免地面對所有先進城市要面對的問題:基數漸大導致實質增長下降。

消費能力翻版

兩地的消費能力又是否翻版呢?似乎也是【圖五】。以美元計,目前上海人均消費約是1989年的香港,每人每年6000美元,翻版的話上海應有排升,香港則未可知。貿易方面,過去半世紀、相隔二十年的兩地出口增長似乎皆有先升後跌之象:本港早於八十年代初見頂,而上海亦似已於本世紀初見頂【圖六】。歐美外圍仍有排衰,即使按圖宿命推論上海出口增長跌多十年,亦不足為奇。市場看好上海的是消費,不是出口。

既然兩地相差二十年下有相約消費力,自然會聯想到就業及收入會否也有類似現象。本港的收入及工資數據最遠只及至八十年代初;若與二十年後的二十一世紀初上海相比,只有幾年可比,還是算吧。至於只計城鎮的上海失業率,倒不太像二十年前的香港【圖七】。不過,失業率的兄弟數據通脹卻並不如此,即使相隔二十年下兩者亦甚為相像【圖八】。通脹會否如「預示」般再升兩年然後回落?從強谷投資但產能過剩來看,是有可能的。

看到這裏,已發覺兩個城市真的恍若兄弟,一先一後,但奇就奇在,有一孩政策的上海,竟與沒此政策的香港人口增長有相似之處【圖九】?五十年代香港重光不久,七十年代上海經歷大躍進、文革不久,在這些死人無數的事件後,生育率以至移民湧入均會極高。隨着經濟改善,生育機會成本漸高,即使沒有政策,兩地居民亦自動一孩了。

或許最例外的是兩地樓價【圖十】:雖然圖中二線幾近重疊,但年份只隔了十三年,而非二十年。純從客觀形勢判斷,大陸樓價會否再飆升一年方才見頂?甚有機會。升勢既成、動力既在,煙花中最後一幕亦是最燦爛一幕。有人列舉「大籮」理由指大陸樓價只會長升、不會倒下。愚見看來,這跟三年前的美國業主認為樓價只懂上升根本毫無分別。奇蹟應該見諸聖經、神話應該見諸小說,在現實世界,舉凡奇蹟、神話都是騙局,分別只是無知被騙還是甘心被騙而已。只升不跌是奇蹟、是神話,不妨放長雙眼等看結局。

上海對香港的威脅,不少港人看得凝重。然而,綜觀上圖,上海在水平上追近我們的同時,其增速亦會減慢、與我們接軌。這本是發展中城市演變至先進城市的必經階段,擔心實屬「多餘」。我們先行二十年,多享二十年之福,眼界不應只停留在增長之上。高增長的地方適合投資,但高增長的背後通常基數(水平)低,未必適合居住,故別只懂「隔籬飯香」。對任何先進城市包括香港而言,挑戰並不在於人家追上,而是自己能否再上。

鑒於在下近日工作量大增,視乎情況而定,下周或會脫稿。

國債小百科:小圖為中國於1896年發行的25鎊國債,英、德二文左右對照。

lawkachung@gmail.com

交通銀行資金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