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近月公布的數據,工業生產由按月升1.0%跌至0.8%、領先指標由按月升0.9%跌至0.6%、二手樓銷售由按月升7.2%變成跌2.7%、一手樓銷售由按月升6.5%跌至0.7%、耐用品訂單由按月升4.8%變成跌2.4%(扣除運輸後仍然由0.9%跌至無增幅)、芝加哥採購經理指數由50.0跌至46.1、芝加哥聯儲銀行全國經濟活動指數由-0.56跌至-0.90、經濟諮詢委員會消費信心指數由54.5跌至53.1、消費信貸由按月減155億美元跌至減216億美元、資金淨流入由902億美元跌至153億美元、按揭貸款申請由按周升12.8%跌至2.8%。 本欄讀者肯定知道,上述不少是領先指標,近月幾乎全線轉弱,彷彿預示未來一至三季經濟見頂。全球經濟今年首季基數最低,按年計的數字自然很可能明年首季見頂。去年10月股市見底後經濟於今年首季見底,可見股市行先經濟一至兩季(這是計出來的結果,而非坊間隨口說、沒根據的兩至三季);若領先指標預示明年上半年經濟再度見頂,那股市先行一至兩季見頂亦非空穴來風。A股似已先行於8月4日見頂,港股及美股亦很可能已分別於9月17日及23日見頂或快將見頂。要是有經濟逆轉在後配合,是次跌市似非一般調整。粗略估計,由頂數起,美股起碼跌回兩成,港股起碼三成。 未知大家有否察覺,美國國債孳息近半年已呈下降旗型【圖一】。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的恒指就是呈此型態,以20000點為底部,結果9月爆落。另1988年年底至1990年年中及去年年底至今年年中的美滙指數也呈下降旗型,結果也是隨後爆落,可謂屢試皆準。以圖論圖,國債孳息似會於10月「全(條孳息曲)線」爆落,後市極為不利。而金價、油價等技術上似會爆上,或者會出現股市資金同時撤回到美債及商品市場,即是美元(兌外幣)及金價皆升的局面。緊記,錢多並非不跌的理由;去年也是錢多之年。 換個話題。為了延續「當年.今日」系列,本月會探討更遠更遠的當年。之前看過近兩世紀全球官方GDP數據,若要追溯至更遠,經濟歷史學家Angus Maddison教授的研究恐怕是不二之選。Maddison最為在下佩服得五體投地的,是建立了幾乎全球各國自公元1年至今的GDP、人口及人均GDP數據庫。驟聞之下,幾乎所有人皆有此反應:「公元1年的數據?信得過嗎?」且慢,不妨找其經典大作翻看一下【小圖】,裏頭引用上千份資料、當中不乏數百年前或外文的古籍,不少連港大圖書館也沒有收藏。最令人佩服的,是教授不時會基於歷史背景來比較不同學術史料的可信性,可見是嚴謹之作。 GDP(國內生產總值)是近一世紀的概念。以往流行的是GNP(國民生產總值),再之前是NI(國民收入);在十九世紀金融等第三產業方興未艾時,是以工業生產算之;再於十八世紀或以前、即工業革命前,所謂的「經濟」絕大部分是第一產業。換言之,那時的GDP大概是指漁農畜牧及基本原料的生產。但在十五世紀前,數據的推斷及假設成份便相當之重。人口相對容易推算:這可從各地歷來的耕地比率、都市化比率、稅收,以及各地零碎的就業結構、住戶大小、婚姻模式、生育及壽命等數據推斷出來。 不過,十五世紀以前的產量則無甚記載了。Maddison主要引用了耶魯大學一名學者對羅馬帝國時期GDP的推算*,來估計歐洲公元年起的GDP。亞洲方面,Maddison則基於數名學者對中國宋朝(960至1279年)農商貿易等史料;而美洲、澳紐及非洲等,因當時未有經濟,則假設一基本維生的人均收入數字,再乘以人口得出總數。是故,即使Maddison聲稱數據及至公元1年,但緊隨其後只有公元1000及1500兩年才有估算;即使接着三個世紀,亦只每百年(1500、1600、1700、1820)才有一紀錄。 直至1820年起,西歐國家、澳洲及智利才有每年數字;1870年起,美、加、紐、日以及零星國家包括巴西、烏拉圭、印尼及斯里蘭卡才有每年紀錄。及至上世紀初起,才陸續囊括更多國家;至於要齊全紀錄,還是1950年起的事。要將各地數據加起來,除須以各地物價將數據化作實質的相同單位外,還須計算國與國之間的購買力差距。Maddison將全球各地的GDP化作1990年的美元價計,或稱1990年「國際元」;於是,我們便繪出自公元年起的GDP、人口及相應的人均GDP對數比例圖像【圖二至四】。 觀圖可見,對數之後,數據仍呈曲線;即使再對數多一、兩次(即log(log(GDP))、log(log(log(GDP))))也是「起角」曲線,顯示當中曾歷結構性變化。驟看起來,GDP與人口發展模式接近,但其實在二千年間,GDP比人口升快約十倍(留意圖二、三的右軸),使人均GDP也有約十倍升幅。人均GDP的爆升大概始於1820年,而這正正是工業革命(十八世紀中至十九世紀上葉)之後的年代。而自1820年至今,人均GDP對數大抵呈一直線(儘管微微彎曲向上),反映過去近兩個世紀以來,人類再沒有經歷過比工業革命更革命的突破;而這個突破亦是千八年來唯一一遇的,可見我們是多麼幸福。 上述看過GDP的水平,或可從另一角度──增長率,去看歷史。工業革命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,即1820至1913年,GDP、人口及人均GDP的增長均大幅提升(不僅水平升,增長同樣升)【圖五】。1913至1950年的GDP及人均GDP增幅回落,明顯是兩次大戰所致。而戰後至1973年石油危機之前,產值升幅更加驚人,年率5%。要不是嬰兒潮使人口急速膨脹,人均GDP升幅將更為可觀。不過,從此以後,全球生產面臨資源樽頸,加上人口老化,近三十年的GDP、人口及人均GDP增幅均大不如前。 真如此嗎?再看精細點吧。1950年至今,我們經歷過石油危機前的高增長年代,經歷過石油危機後的低增長年代,也經歷過科網帶動增長回升的1990年代【圖六】。Maddison的最新數據顯示,2006年其實更勝1950至1973年代──GDP及人均GDP年增長率分別為逾5%及4%。早說我們這一代、尤其是過去二十年的一代,是幸福的。 往後還會陸續介紹Maddison的研究。不過,在下要放大假,本月或會暫停一兩次。 lawkachung@gmail.com 交通銀行資金部 *參考:Goldsmith, R. W. (1984), “An Estimate of the Size and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Product of the Early Roman Empire,”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30(3), 263-288.美股或最少跌兩成
這一代幸福
2009年10月2日
與其摸頂博好彩 不如神遊二千載(羅家聰)
Comments for this post All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