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9月6日

衣食足而知榮辱

9月5日,周日。美國第二季GDP增長率修正為1.6%,但企業純利續升,令道指由7月2日的9614點大幅反彈,目前同4月26日高點11258點僅距10%。雖然宏觀經濟很差,但大企業利潤卻佔近四十年內最高GDP百分比,代表美國社會一樣是貧者愈貧、富者愈富。最後是大氣候改變小氣候,還是社會進一步兩極化,則木宰羊矣。例如香港豪宅可賣五、六萬港元一呎,但超過一百萬打工仔卻只希望能爭取最低工資成功立法。同一香港,差距竟可如此大,在經濟環球化環境下,受害者往往是社會內最弱勢的社群。


作為長線投資者,應揀選優質股去投資,但今天有嗎?作為周期投資者,應利用低潮吸納,但現在是低潮嗎?作為趨勢投資者,應在趨勢形成時吸納,但今天有何趨勢?在今天,只能做一個短線炒家,今天買、明天賣。在一個患精神分裂症的股市做分析工作,除非你亦是神經病,不然是無法看準的。不過,三大方向並沒有改變──一、美國信貸市場在萎縮中(目前依靠政府死撑)。二、美國失業率長期高企。三、美國消費者開始減少消費。其他都是鏡花水月的幻象而已。上述不是流動性問題,而是負債太多的問題,情況同日本過去二十年接近,所不同者是1985年到1995年日圓大幅升值後引發日本通縮,美元自2001年起大幅貶值後令金價上升四倍多。過去十五年日本出現經濟衰退加通縮,美國則出現經濟衰退加資產價格上升(但不是CPI上升)。

富士康(2038)事件代表內地「代工制」時代結束(其實早在2007年已開始,只是一般人仍未察覺)。廉價勞動力此一人口紅利,正隨着「一孩政策」實施三十年而結束,劉易斯拐點(工資升幅大於GDP增長率)早已來臨。隨着人均收入上升,推動地產、消費及金融業需求。中國經濟進入內需時代。

今天新興工業國是非洲、中亞細亞、越南及孟加拉等。非洲過去出現太多虛假的黎明,令人一直沒有信心。這次有點不同,例如尼日利亞,過去十年將一百六十六間國企私營化及大幅降低企業稅率,減少貿易關卡及重整法律系統;通脹率已由90年代平均22%降至2000年代的8%;外資投入由2000年至今上升七倍,超過90億美元一年。今年非洲GDP已相等於巴西或俄羅斯,年收入5000美元的家庭估計已達一億,差不多等於印度。過去十年投資非洲的回報率甚至超過中國、印度、印尼及越南。非洲一向資源豐富,但因政治問題而無法大量開採,只要政局穩定下來,非洲絕對可以看好。

歐豬五國出事已是一年前的事,情況至今未見好轉,理由一如日本(將問題束諸高閣而不即時處理,結果小事化大事)。反之,中國政府不斷要求銀行界作測試,假設樓價下跌50-60%後情況怎樣?(1990年至2008年日本樓價跌70%,1997年至2003年香港樓價跌65%),並不斷要求銀行增加資本,包括供股、上市及發行新股集資,去對抗可能出現的樓市大跌潮(如不出現便更好)。未雨綢繆總較臨渴掘井好,上述是去年8月至今年7月A股指數下跌31%的理由。去年7月開始中國政府不斷拋售美國政府債券,令手上美國債券由去年7月9400億美元降至目前8437億美元,減少10.24%。中國出口亦逐步減少對美國依賴,改為多元化發展(例如日本、東盟、非洲、俄羅斯等)。

1985年至1995年日圓大幅升值,加上日本股市樓價1990年起大挫,從此進入通縮期。過去十年美元貶值,初期令美股及美國樓價上升然後下跌(理由是美元國際化,揸美元者初期仍買美國物業同股票保值)。上次美元大幅眨值期集中在1971年美元同黃金脫鈎,到1980年利率升上22厘止,前後約十年。這次貶值由2001年起,至今亦快十年矣。1966年至1982年美股超級大熊市中,大跌市在1973-74年出現,距離1966年牛市高峯期約七年;2007-08年的跌市距離2000年美股牛市結束期是八年。1975年起美股掙扎上升,到1981-82年再來一個大跌市才結束;2009年3月起美股亦是掙扎上升。「人有相似,物有相同。」世上沒有兩個經濟循環周期是一式一樣的,1966年到1980年那次美元貶值曾引發惡性通脹,2000年這次並未出現惡性通脹;前者令債券出現大熊市,後者則令債券牛市一直保持到2009年。

1950年韓戰為日本工業冒起提供條件,令日本一直繁榮到1990年股樓泡沫爆破為止,共約四十年。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令經濟冒起,全盛期是否2018年左右?上述睇法,表面上看似乎很「玄」,其實一個國家經濟亦一如人生,都有生老病死。如保養得好,「老年期」可以很長,例如英國全盛期由1900年至今,經濟仍不俗。日本1990起經濟走下坡,因國民儲蓄率高,但至今日本人生活仍很好。美國經濟2000年起走下坡,但美國人大花筒,未明白節儉是美德,反而令人擔心。

換言之,過去三十年所謂本港樓價上升,主因是利率大幅回落所引發。(以前好似講過樓價同利率冇關.............)

2003年起香港物業進入第三波上升浪。第一波1967年到1981年共十四年,是租金上升推動樓價上漲期。第二波1984年至1997年共十四年,是中英聯合聲明限制港府每年賣地五十公頃所產生,加上那段日子香港人均收入急速上升。第三波由2003年下半年開始,因港元跟隨美元貶值、利率跟隨美元利率回落所推動,加上特區政府2003年9月推出孫九招,大量減少本港土地供應所製造出來。

2010年8月30日

電腦同散戶對着幹

8月29日,周日。美國第二季GDP增長率由2.4%修訂為1.6%,市場初步反應正常(沽出),然後引發高頻交易(high-frequency-trading),電腦在一秒鐘時間內大量拋售債券、買股票挾淡倉,令道指止跌回升,收市指數升166點。整個2010年,美股受高頻交易影響,形成該升變成跌、該跌變成升,主要是電腦同散戶「對着幹」。2010年股市已不再是反映經濟前景,而成為殺散戶戰場(根據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調查,上周五散戶對前景睇好者只佔21%,較一周前30%再跌。去年3月股市最低潮睇好者只佔19%,此乃引發上周五高頻交易另一次對着幹的理由)。出現上述情況,是因為聯儲局創造了太多資金,上述資金無法被工商業吸收,結果留在股市、樓市、油市、滙市不斷炒作。最終股市應服從經濟,只是不知何時何日,這方面無法預測。


美財赤足以殺死債券牛市


美國十年期債券孳息率由1980年15厘降至2.48厘後,上周五出現回升,長達三十年的債券牛市已結束!事關今年美國財赤高達1.47萬億美元,明年則為1.42萬億美元,足以殺死債券牛市【圖】。


放大圖片

1997年7月香港主權回歸後,過去十四年香港出現三個大熊市,包括亞洲金融風暴、科網股泡沫爆破,以及環球金融海嘯。這次恒指從08年10月27日10676點升至去年11月18日23099點,升市是否完成?去年11月18日開始,恒指一直在下降通道內活動,上阻力22000點,下支持18500點,這條下降通道至今仍維持得很好,最終突破上阻力還是失守下支持?讓市場告訴大家。過去九個多月股市上下擺動,的確令人不安。

人們漸明白量寬治標不治本

1966年1月18日道指首次超過1000點後,進入漫長上落市,至1982年8月12日低見776點,跌幅22.4%,表面上看不算多,但期間美元購買力以金價計失去90%。日經平均指數從1989年12月29日38957點跌至2008年10月31日6994點,跌幅81.9%,日圓滙價則由1985年2月15日262.8日圓兌一美元升至1995年4月21日79.75日圓,日圓購買力上升引發1995年起日本通縮年代。有鑑於此,2001年1月起聯儲局開始減息,加上殊仔的退稅計劃及美元滙價下跌(以金價計失去75%購買力)。這次美國沒有出現類似1996年到1982年的惡性通脹,亦沒有出現1990年到2010年日式通縮,但政府負債比率由2001年GDP 57.4%升到2010年估計的98.1%。

人們漸明白量化寬鬆政策治標不治本,今年第二季業績公布後,投資者開始擔心好消息無以為繼。2008年大部分人蝕本,2009年大部分人賺錢,今年首八個月有賺有蝕,9月起又如何?由1967年到1997過去三十年,每次港股大跌後都是買入機會,一如1950年到1989年的日本,但1990年起的日本及1997年後的香港再非如此(香港仍受惠於2000年起的美元貶值潮,如以金價計,港股同日股一樣跌到唔清唔楚)。理由是:一、經濟進入成熟期後,社會福利開支大升。二、人民、政府都開始針對或仇視投資者。

泡沫出現,來自投資者對未來回報有非理性期望,而短期內又天從人願,例如九十年代科網股泡沫及2000年起美國房地產泡沫,背後理由都是過分寬鬆貨幣政策。在九十年代,凡科網股必升;而2000年起,任何人借錢買樓都獲批。去年3月起資金流入債券市場的情況亦接近,債券泡沫已形成,只是不知何時爆破,事關美債牛市已存在三十年。在環球化環境下,當1995年日圓利率降至接近零,人們便借日圓去投資其他項目賺取回報,日本成為資金供應國,卻無法刺激本土經濟復蘇。同樣情況在美國及歐洲出現,只有中國政府刺激經濟才有效(因資金不易外流)。刺激經濟結果只令美元轉弱,然後輪到歐羅。以「三P」看,美元的購買力已超過大部分國家貨幣,如非利率偏低,美元滙價應再上升。

單親家庭易變成貧窮家庭

198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轉型,放棄製造業改攻服務業。今天香港製造業90%搬進珠三角一帶,香港經濟以服務珠三角一帶製造業為主,例如替他們的產品找市場、找原材料、找船運、找財務……。賺到錢後回港消費及置業,令本港樓價由1983年700元一呎漲到1997年1.2萬元一呎,樓價上升刺激市民消費……最後引發資產泡沫。泡沫爆破令香港樓價由1997年8月到2003年4月大跌65%,港人叫苦連天。透過2003年7月起自由行,大量內地人來港消費、置業,內地企業大量來港上市支持本港金融業,香港經濟再次繁榮起來。戰後港人以為自己一定較上一代富有,事實上只有在經濟起飛期才如此。自1990年起新一代日本人已較上一代貧窮,1997年後相同情況在香港出現。貧窮其中一項重要因素是年少之時家庭缺乏父親經濟上支持,令女性肩負起照顧子女同時須賺錢養家的責任,令不少單親家庭變成貧窮家庭。在今日社會,一個家庭的開支不能只靠一份收入,一旦成為單親家庭,便十分容易同時變成貧窮家庭。

美國GDP由2007年第四季到2009年第二季縮減4.1%,去年美國家庭消費減少1.2%,為六十七年內最大跌幅;經過2009第四季上升5%,今年第一季升3.7%、第二季升2.4%,估計第三季上升2.3%。美國今年7月份CPI仍較去年同期升1.2%(6月份升1.1%),如不包括食物及能源升0.9%,代表通縮未在美國出現。由2000年起計的美股超級大熊市,未來仍有好一段路要走。

2006年起美國房屋銷量走下坡,引致2007年10月金融海嘯,2009年3月在量化寬鬆政策下的美股上升潮到2010年4月似乎結束矣。2009年到底是技術反彈還是經濟復蘇?不宜太早下結論。美國7月份普通家庭住宅年銷量三百三十七萬間,是1995年5月以來最低,跌幅達27%,為1968年以來最大跌幅。奧巴馬計劃提供10億美元零息貸款去協助美國失業人口繼續供樓,對失業及經濟幫助又有幾大?美國戰後中產階級迅速冒起,自1980年起大企業影響力上升,工會勢力式微,CEO薪金狂升,但中級管理人員薪金停滯不前,中產階級消費力上升主要來自樓價上升。自2006年樓價開始回落,美國中產亦踏上1990年日本的不歸路,便是富者愈富、中產階級式微(香港1997年起亦開始)。二十年前日本進入M型社會,1997年起香港亦進入,2007年美國起亦加入M型社會行列。OECD國家經濟一個接一個進入老化期。


2010年8月23日

壓路機前執銀仔

8月22日,周日。美國吸收了日本的經驗(1985年到1994年日圓滙價狂升69%,之後引發1995年起長達十多年的通縮),2001年起美元滙率下降,令美國經濟進入既非通脹又非通縮的環境。過去十年黃金及原材料價格大升,但消費品售價(CPI組成部分)升幅有限,債券價格因利率下降而上升,而美國樓價2006年前上升,但2007年起卻下降;股市2003年起上升,2007年10月起回落,2009年3月起又上升,2010年4月起又回落;美國十年期債券孳息率只有2.64厘。後市怎樣?


利率下降令標普五百指數P/E由1982年不足七倍升到2000年的三十倍,然後又回落到目前的十五倍。Long-shot(或叫價值投資法)2007年10月後遭遇滑鐵盧,Short-gun(或叫趨勢投資法)去年11月起面對上落市變得束手無策。1998年出事的LTCM之策略──pennies in front of a steamroller(風險大但利潤微)再次流行,即壓路機前執銀仔搵命搏是也。我老曹在此祝君好運。

房利美及房貸美已成為美國政府的無底深洞,真係多多錢都唔夠填氹,今年3月止約6.3%貸款已資不抵債(去年虧損310億美元,估計今年虧損超過去年)。如政府停止注資,咁就Dido!去年被接管住宅二百八十萬間,較08年升21%,08年又較07年升120%。目前資不抵債的住宅共一千四百萬間,德銀估計今年同明年最少要接管其中六百萬間。換言之,在2012年前,美國樓價仍然無法好轉。

非洲擁有全球10%石油蘊藏量,尼日利亞及阿爾及利亞擁有全球第七及第八大天然氣蘊藏量,南非則有全球40%藏金。過去由於非洲各國政局不穩,一直沒有被發展起來。近十年中國在非洲大量投資,令2002年到2007年非洲經濟高速發展,速度甚至較新興國家還快,相信不久將來,九億非洲人將逐漸脫離貧窮(一如過去三十年中國)。

Investec Asset Managements的Michael Power 極之睇好非洲未來,我老曹亦唔例外,在這方面渣打銀行(2888)更是先行者。各位亦可考慮Ishares MSCI South Africa Index Fund、Market Vectors Africa Index ETF及SPDR S&P Emerging Middle East & Africa ETF等,它們皆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,港人可透過外資證券行或銀行買賣。

去年起美元低利率長期化的情況,一如1995年後的日本。十六年後回望,日本仍無法擺脫低利率,而政府負債已超過GDP 200%;估計十六年後美國情況亦一樣。

去年起中國經濟由出口拉動轉為內需帶動,過去透過出口賺回來的外滙轉化為人民幣,導致2007年股災及2010年一線城市樓價高企,若再不控制,遲早出現樓市泡沫爆破,因此去年8月起人行開始壓抑樓市,初期反應是阿崩叫狗愈叫愈走,今年4月起內地一線城市樓價總算受控制。

至今為止,中國產品大部分仍停留在加工層面,核心技術、市場推廣、產品設計仍由外資控制,中國停留在「賺工資」水平,出口產品90%利潤給別人賺去,自己只賺其中10%利潤,更要賠上環境污染的代價。

今年中國GDP增長率已由第一季11.1%降至第二季10.3%,估計第三季是9.5%,第四季進一步回落。房地產自今年4月起亦進入回落期,上述情況A股上半年已反映,問題是2011年中國經濟點睇?

今天投資中國的三大方向:甲、經濟結構轉型下的受惠機構。乙、中產階級湧現下的受惠行業。丙、農民大量流失後對農產品價格刺激所帶來的商機。

2010年8月16日

聯儲局自掘墳墓

8月15日,周日。我老曹有以下疑問:一、去年3月開始這次經濟復蘇是透過量化寬鬆政策製造出來的,而非自然發生。二、雖然動用咁多蚊年,但美國失業率繼續高企。三、至今量化寬鬆政策可動用的資金已花掉80%。四、房地產市場仍然一塌糊塗,沒有一次經濟衰退而股市不大跌的。


如果你的入息按年上升、如果利率按年下跌,借錢買樓係冇問題嘅。不過,如果你的入息已停滯不前,而利率則跌無可跌,你卻仍然借錢買樓,便祝君好運矣。

上周二聯儲局宣布QE2,但上周三起美股卻大跌,理由是美國經濟增長又再次放緩。貝南奇都幾可憐!上一次量化寬鬆計劃在股市熊市低潮推出,這次卻在股市完成最大反彈之後。

透過買入有毒資產去刺激經濟增長,過去十六年日本央行已用過多次,成果一次較一次差。美國可以例外嗎?2001年1月起那次,減息、美滙下挫、減稅三管齊下,才引發2003年至2007年的繁榮期。這次量化寬鬆政策又如何?聯儲局已在自掘墳墓中。

貨幣政策可以改變小氣候,但大氣候仍由趨勢決定。今天美國大勢已去,自5月失去房地產稅務優惠後,樓價第二次探底。

2006年起過去五年,大贏家是美債持有人,不是股票持有人,更加不是物業持有人。由於消費佔美國GDP 79%,當美國人不再增加消費,後果如何?短期利率在2008年年底已見0.25厘,兩年期債券息率亦低於0.5厘,十年期息率亦下跌不少。去年3月量化寬鬆政策下製造經濟復蘇,到今年上半年GDP增長已放緩,估計明年更只有1.9%(原先估計2.4%);若不延長殊仔的退稅計劃,明年美國GDP增長率更接近零!貝南奇正努力阻止日式衰退在美國出現,且看結果如何?ECRI(The Economic Cycle Research Institute)的WLI(Weekly Leading Index)自今年4月30日起每周皆回落,代表未來美國經濟情況令人憂心。

製造業產能過剩令製成品出廠價漲不起來,同時面對原料價格及工資大升。上周中國政府宣布開倉拋售棉花,壓抑棉花價格上升。

中國工廠在激烈競爭下,效率不高的國營機構紛紛被淘汰出局,但能源、交通、金融、醫療、教育方面因市場仍未全面開放,造成國企壟斷或半壟斷局面,後果是低效率機構仍大量存在。中國在這方面能否一如出口業,開放市場、加強競爭?例如香港自從取消銀行公會利率協議後,銀行之間互相競爭,令本港金融業效率迅速提升。

中國企業走出去漸成趨勢,但由於對投資東道國的文化、商業環境和法律制度不了解,這方面仍需香港及國際人才協助。換言之,中國已由過去側重吸收外資轉向海外投資。

後工業期(或稱內需帶動型經濟)的出現,必須具備:A. 人口素質提升。日本及亞洲四小龍都是十分重視教育的地區或國家,如沒有教育投資,後工業期無法出現,例如拉丁美洲及不少東南亞國家。B. 政府公信力。典型例子如菲律賓,雖然人民教育水平不低,但政府缺乏公信力,形成受高深教育的菲律賓人離國謀生,同樣情況亦在印尼、泰國等國家出現,令這些國家經濟至今仍未進入後工業社會。C. 民族性問題。有些國家人民十分知足,當基本生活條件解決後,他們便唱唱歌、跳跳舞,過快樂日子。有些民族如Anglo-Saxon(盎格魯撒克遜族)野心特別大,從大英帝國到今天美國,他們永遠不滿足於現狀,此性格可令這些國家經濟保持增長。但大部分中國人皆擁有知足常樂性格,上述亦是中國過去五百年經濟停滯不前的部分理由。

2010年8月9日

好了瘡疤忘了痛 安全第一勿遺忘

未來面對通脹壓力來自糧食價急升,2008年小麥一度見13美元才回落,這次俄羅斯大火令一半小麥產量受破壞(俄羅斯同烏克蘭供應全球18%小麥),估計全年兩國產量由原先八千五百萬公噸降至六千五百萬公噸,加上澳洲、加拿大甚至歐洲受天氣影響產量亦大減。


2009年第三季開始的復蘇會否第二次探底?今年應該不會,但2011年卻不擔保,因此聯儲局主席貝南奇希望第二次推出量化寬鬆政策。從這點看美國正逐步走向日式衰退。

展望未來十二個月到二十四個月,美國通脹率只有1%到2%,短期利率繼續維持在0.25厘。由低利率引發09年4月股市V型反彈完成,之後又如何?以日本例子是進入三低一高時代(低利率、低通脹率、低增長率、高失業率)。

金價7月份回落100美元,世界最大黃金ETF減持三十八噸約佔總存量2.5%。6、7月份出現歐羅反彈10%,估計中的水位例如1.32美元已在眼前,又到了重新睇好美元日子,美滙指數已回落前升幅61.8%。估計歐羅區第二季GDP增長率1.3%(美國2.4%),全年1.1%(美國2%)。即第三季及第四季美國經濟情況較歐羅區好,因此歐羅滙價必須回落去提升該區經濟增長率。

2009年中國動用1.4萬億美元信貸支持經濟,難怪樓價狂升。今年新增信貸仍高達1.2萬億美元,令樓價升至一般人無法負擔水平,相信未來兩三年新增信貸逐步減少去冷卻樓價。

中國一線城市住宅樓銷售額自4月起大幅回落,一百零三個城市地價上半年回落9%,樓價亦開始下調。6月份汽車銷售較5月回落5.25%(5月仍較去年同期上升29.8%),滙豐PMI指數7月份49.4,代表中國製造業進入收縮期,生產成本上升可能令四分一工廠被淘汰出局,過程十分悽慘。

中國旅遊業未來五年估計可保持年率14%增長,成為經濟新增長點。反之汽車業經過20年高速增長,已漸慢下來。另外人壽保險業亦進入高增長期,還有IT外判業。

日本例子是;經濟如長期依賴政府資源支持,GDP將由高增長期進入低增長期。因為政府資源是透支未來企業、市民的稅去投資、擴張,以保就業卻不理會成本效益,長期必帶來高負債及高稅率,只是「借回來」的繁榮。

到今天2010年純利怎樣已不再影響股價,因股價早已反映2010年純利,市場開始炒2011年純利升降(股市沒有過去,只有將來)。2010年上半年純利較2009年同期好,已肯定因為經濟復蘇由去年下半年才開始,2011年純利點睇才支配下半年股市方向。

在不正常的經濟環境下做投資請記住:It is better to be safe than sorry !(安全第一)。如沒有美元貶值,過去十二年美股跌幅媲美九十年代日股(日圓自1985年到1994年大幅升值)。未來又如何?2011年美國面對高稅率、高失業率、低經濟增長率,令投資賺錢愈來愈不易,香港投資者卻被2008年11月到09年11月止的港股大反彈所寵壞,他們仍希望每年能夠賺取30%回報,忘記了1997年8月至今恒生指數只有波幅,香港樓價亦只出現「V」型反彈,只有金價才由2000年至今上升四倍。相反理論只適合資深投資者。

經濟發展第一階段是由貧窮到小康,即經濟起飛期。透過低附加值生產線、利用天然資源高消耗、環境污染、廉價勞動力付出,大部分國家都可以做到。第二階段由小康到富裕社會,全球只有十分一國家可以做到,當基本需求已獲滿足,經濟增長來自市民消費,背後支持是工資高增長,只有少數國家能做到。至於第三階段即向知識產權型經濟出發,則更少國家可以做到。

2010年8月2日

中美此起彼落 長息止跌回升?

美國2010年第二季GDP上升2.4%(第一季上升3.7%、09年第4季上升5%),第三季又如何,09年第三季美國GDP開始恢復增長及今年第四季又如何?如今年第四季美國GDP出現負增長,政府仍能做什麼?有人認為經濟自2009年復蘇,有人擔心量化寬鬆政策將引發惡性通脹、有人擔心資產價格下跌後可引發通縮。個人則擔心自2007年10月起美國進入日式衰退


因此美股日後表現不會類似過去二十年日股走勢,而是類似1966年到1982年美股走勢(同期美元大幅貶值)。

金價守得住仍是上落市,如1155美元失守下望1044美元,因擔心美國量化寬鬆政策漸漸進入結局篇(理論上量化寬鬆政策應在今年3月底結束,但4月起聯儲局每月仍注資1000億美元左右入市場,令債券利率回落見【圖】)。

今天香港有多少家庭能負擔目前樓價?5%?10%、15%或更多?今天香港經濟已處繁榮期(不是2009年第一季那時在衰退期)。透過限制土地供應製造出來的地產繁榮期,踏入今年8月已整整七年。仍可維持多久?

中國再不是廉價商品供應國,低生產成本時代早已過去。三十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已由貧窮進入小康,正在漸漸放棄生產低品質產品,向高附加值產品進軍。低附加值產品工序向越南、印尼、柬埔寨、孟加拉等國家轉移。

中國今年4月起一線城市樓價開始回落,二線城市發展空間仍大,相信同長期以來中西部和東部發展不平衡有關,透過政策推動、產業轉移和高鐵設施進入完善期,中國正進入二線城市城鎮化速度加快期。

7月2日上證指數2319點是否A股轉角市?德銀的Wenjie Lu認為短期A股上升只是自我實現(self-fulfilling)結果,無需實質因素支持,一次技術性調整很快出現。當第三季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,第四季人行開始放寬銀根時才係「真的」。上述觀點同本人很接近。

另傳有香港富豪在巴西收購「草原」改為「農場」,然後將農產品銷往中國並計劃明年來本港IPO,估計又是另一搵銀項目。過去十年中國購買原材料令全球原材料價漲足十年,未來十年中國將成為煤及農產品大買家。

上述情況說明:存款是無法保值的,因為存款利率大部分日子皆低於CPI升幅;至於借錢,除非懂得投資,不然風險幾大,因為貸款利率大部分日子都高於CPI升幅。投資便是捕捉資產價格變化,例如過去十年揸金回報率398%,跑贏樓價升幅;甚至在2003年9月低潮投資物業,回報率亦只有10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