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5日,周日。美國第二季GDP增長率修正為1.6%,但企業純利續升,令道指由7月2日的9614點大幅反彈,目前同4月26日高點11258點僅距10%。雖然宏觀經濟很差,但大企業利潤卻佔近四十年內最高GDP百分比,代表美國社會一樣是貧者愈貧、富者愈富。最後是大氣候改變小氣候,還是社會進一步兩極化,則木宰羊矣。例如香港豪宅可賣五、六萬港元一呎,但超過一百萬打工仔卻只希望能爭取最低工資成功立法。同一香港,差距竟可如此大,在經濟環球化環境下,受害者往往是社會內最弱勢的社群。
1985年至1995年日圓大幅升值,加上日本股市樓價1990年起大挫,從此進入通縮期。過去十年美元貶值,初期令美股及美國樓價上升然後下跌(理由是美元國際化,揸美元者初期仍買美國物業同股票保值)。上次美元大幅眨值期集中在1971年美元同黃金脫鈎,到1980年利率升上22厘止,前後約十年。這次貶值由2001年起,至今亦快十年矣。1966年至1982年美股超級大熊市中,大跌市在1973-74年出現,距離1966年牛市高峯期約七年;2007-08年的跌市距離2000年美股牛市結束期是八年。1975年起美股掙扎上升,到1981-82年再來一個大跌市才結束;2009年3月起美股亦是掙扎上升。「人有相似,物有相同。」世上沒有兩個經濟循環周期是一式一樣的,1966年到1980年那次美元貶值曾引發惡性通脹,2000年這次並未出現惡性通脹;前者令債券出現大熊市,後者則令債券牛市一直保持到2009年。
1950年韓戰為日本工業冒起提供條件,令日本一直繁榮到1990年股樓泡沫爆破為止,共約四十年。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令經濟冒起,全盛期是否2018年左右?上述睇法,表面上看似乎很「玄」,其實一個國家經濟亦一如人生,都有生老病死。如保養得好,「老年期」可以很長,例如英國全盛期由1900年至今,經濟仍不俗。日本1990起經濟走下坡,因國民儲蓄率高,但至今日本人生活仍很好。美國經濟2000年起走下坡,但美國人大花筒,未明白節儉是美德,反而令人擔心。
換言之,過去三十年所謂本港樓價上升,主因是利率大幅回落所引發。(以前好似講過樓價同利率冇關.............)
2003年起香港物業進入第三波上升浪。第一波1967年到1981年共十四年,是租金上升推動樓價上漲期。第二波1984年至1997年共十四年,是中英聯合聲明限制港府每年賣地五十公頃所產生,加上那段日子香港人均收入急速上升。第三波由2003年下半年開始,因港元跟隨美元貶值、利率跟隨美元利率回落所推動,加上特區政府2003年9月推出孫九招,大量減少本港土地供應所製造出來。